第二十二章 守選之吏
關燈
小
中
大
皇太子李適的處境,極其微妙。
他雖非嫡子,卻是長子——李邈雖為崔妃所出,終究崔妃早逝,且在李豫登基後並未追封為皇後,則李邈少年失恃,理論上也無可與李適相爭。肅宗時代,李適以皇長孫的身份便倍受乃祖寵愛,其後宮變,李亨崩而李豫繼,李適在其中也立下過汗馬功勞,因而在多數臣僚設想之中,他是天家繼承者的不二人選。
由是從寶應元年便陸續有臣子上奏,請聖人立國本,不管是明言是暗示,候選人都只有皇長子李適一個。
李豫則一直拖著,初封李適為魯王,又改雍王,命為天下兵馬元帥,使出討史朝義,貌似合情合理——這若是做了太子,就不可能領兵征戰啦,則事先讓李適建下大功,豎起威望來,再立國本,也是為他好啊。再者說了,今聖在肅宗朝做皇太子之前,不也當了好一陣子的元帥嗎?
然而等到史朝義授首,李適奏凱還京,李豫的一系列騷操作就讓人瞧不明白了:拜為尚書令,這是一個只有太宗李世民潛龍時做過的職務,似乎暗示李適當為國本;但與郭子儀、李光弼等同賜鐵券,圖形淩煙閣,又是啥意思咧?
儲君儲君,將來的天子,他需要鐵券嗎?他能上淩煙閣去跟功臣們擠一塊兒,受後世兒孫的禮敬和緬懷嗎?
於是群臣進奏紛呈,全都直接指名道姓,雍王是陛下長子,又有大功於社稷,請立為皇太子。李豫拖了好幾年,被逼不過,才終於在廣德二年正式冊立了李適。然而他卻以東宮太過冷清為由,不讓李適搬進去,而使其仍與兄弟們並居十六王宅。
李適本人對此倒是很樂意的,他才不願意跟老爹當年那樣,圈禁東宮,等同囚徒呢。
皇太子在十六王宅,異常謹慎地與朝臣們相結交,為自己厚植黨羽,鞏固根基。楊綰、李棲筠曾經因此事勸諫過他,李泌也多次暗示,李適卻始終不改素行。
——我是皇太子啊,跟朝臣結交怎麽了?只要別太過份,就不算逾矩,父皇都沒說啥呢,你們用得著反覆規勸嗎?
可是如今,他對自己往日的行為不禁有些懊悔起來——是不是我刺激到了老爹啊,他才突然間毫無先兆地,竟然拜老二為天下兵馬元帥?老爹是在敲打我,警告我,還是真起了廢長立幼之心?!
正在宅中徘徊難決,不知道要不要變更素行,以及從此裝傻扮癡能不能挽回老爹的信任,突然門上來報,說:“魏博進奏官盧杞求見。”
李適還真猶豫了一下,要不要見盧杞。再一琢磨,自己曩日間與盧杞常有往來,且與李汲交好之事,那是街知巷聞啊,這若是驟然割斷聯系,會不會反致乃父之疑啊?尤其李汲是李適為數不多可以深信無疑的臂助,並需要通過他去拉攏李泌,若是由此生了嫌隙,未免太劃不來了……
因而沈吟少頃,便命:“想是魏博有要事,須我襄助向聖人進言——喚他進來吧。”
時候不大,盧杞領一人來至堂外,報名而入。
李適每次見到盧杞,都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當初在定安行在時與李汲的初會。想當初李汲護著李泌自潁陽而來,李輔國引李泌去謁見李亨,留下李汲一人在院中等候;李適本在李亨身邊,卻也被轟至殿外,於是見到了李汲,便問:
“聖人與父王召見長源先生,不許我侍坐,我聽說先生還有一個兄弟,故此過來瞧瞧,誰想……嘿,長源先生神仙一般人物,怎麽會有這種相貌平庸的兄弟呢?”
李汲當時還不認識李適,當即毫不客氣地反問道:“閣下讀過書麽?”
“你什麽意思?”
“豈不聞‘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,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’?”
其實吧,李汲雖然論儀表只是中人之資,但自從胡子越留越長,官也越做越大,勤習弓馬,久歷沙場之後,身上的威嚴氣度日盛一日,再配合上他足夠健碩的體格,而今若再相見,李適絕不會說他“相貌平庸”了。
然而李汲幕下的進奏官盧杞卻不同,這人臉上的胎記是硬傷,哪怕將來有一日能夠身登臺閣,手握權柄,估摸著仍難逃一個“醜”字。李適初與之相見時,心裏也難免有些膈應,但考慮到他是李汲的部下,且是李泌的妻弟,遂盡量克制,不使厭色表露於外。但是見過幾面,談過幾場之後,他卻發現這位盧子良先生胸中實有丘壑啊,怪不得長衛要授予他居京聯絡的重任了——就此親密日甚。
若非如此,李適正在檢討自己素行的關頭,倘是魏博別派人來,說不定就真給回絕了——有信留下,天色將晚,人便不必見了。
可是盧杞身後跟隨一人,天不甚冷,也無雨雪,竟然戴著兜帽,遮住了半截面容——此人是誰?這究竟是什麽意思?
尚未開口詢問,盧杞先朝上一叉手:“臣有重要軍情稟報殿下,還請殿下暫且屏退左右。”
李適心中疑惑,卻還是一擺手,命侍從、宦官們盡皆退下,然後緊盯著盧杞身後之人:“這位先生,可該露出真容來了吧?”
那人這才掀起兜帽來,隨即叉手致禮:“數載不見,殿下貴體仍甚康健,臣不勝之喜。”
李適定睛一看,不禁愕然:“先生回京了?幾時回來的?”
“臣在三月前任滿回京,吏部守選,然身份特殊,實不便直來拜謁殿下,無奈才請盧君通傳,還望殿下恕罪。”
李適雙眼略略一瞇:“先生此來,必是有以教孤了——請坐。”隨即輕嘆一聲:“區區九品,實在是委屈先生了。”
這神神秘秘,跟隨盧杞到來之人,確實只是個從九品上的青袍小吏,為集州難江縣尉。但他原本的仕途可並不慘淡,曾仕偽燕為丞相,封馮翊郡王,降唐後亦任三品司農卿——此人名叫嚴莊。
嚴莊任司農卿時,表面上不朋不黨,卻暗中通過崔光遠,與李適走得很近,甚至於為其謀劃固本之計。其後李適與李輔國攜手,作為利益交換,罷黜了劉晏,弄死了康謙,同時也把嚴莊給出賣了,嚴莊這才被貶為區區一縣之尉,幾乎在煌煌大唐的官僚體系中墊底。
李適曾經還有些感覺對不起嚴莊,但時移事易,他逐漸地也將此人徹底淡忘了。且即便不忘又能如何呢?嚴莊身份特殊,李適必須避嫌,絕不可能幫他在乃父或者朝臣面前說好話啊。
李適雖雲結交朝臣,其實行止還是相當謹慎的,有三類人,他盡可能地不碰,以免遭致乃父疑忌:一類是宰相及各部寺的實權重臣,別說皇太子了,哪怕普通皇族與重臣走得太近,都易招致不測之禍;二是禁軍將校,皇太子插手政務還則罷了,若是插手軍事,必然自蹈死路;三是那些名聲不佳的臣僚,自然也包括了絕大多數的安史降吏……
看起來,嚴莊也很清楚這一點,因而回到長安之後,才不敢大搖大擺跑李適府上來,而要通過盧杞,掩人耳目,秘密來見。
嚴莊是難江縣尉任滿之後歸京的,吏部守選。唐朝官員理論上皆有任期,期滿則若無特殊情況——比方說朝命留任,或者急須轉為他官——都必須還京守選,前後兩任之間,會有一段有品無官的“待業”時段。
至於這時段的長短,則從一選到十二選不等,一選即為一年。一般情況下,品愈高則選愈少,如三品以上,往往半年都不必等,朝廷必須給予新的任命;而至於八九品的小吏,則普遍在三到五選之間。
此外還有兩個特例,一是宰相及各部寺的主官,吏部管不到;二是節鎮幕僚,理論上只是臨時差遣,不算正式官員,因而無論從一鎮跳往另一鎮,或從朝臣轉為幕臣,從幕臣轉為朝臣,都不必守選——前兩者也不歸吏部管,至於後者,既為節鎮僚屬,那就算你已經待過業了。
嚴莊的情況比較特殊,若按他曾經達到過的品位,其實最多一選,便當有所任命;若按他才剛交卸的難江縣尉之職,則可能要等上個三五年。但三五年不是下限,理論上吏部閑著你整整十二年也不違制度啊,嚴莊自命無援無恃,又有曾仕偽燕的汙點,說不定真要等上十來年了……
那到時候自己還能當官嗎?理應退休了吧!
他也曾一度起過退隱之心,卻總歸不甘心——我曾為一國執政,那在唐也起碼得再弄件紅袍穿穿吧?若僅以九品致仕,晚年再無尊榮。
正在猶豫之際,忽聞鄭王李邈被拜為天下兵馬元帥之事,嚴莊不禁仰天大笑——我的機會終於來了!於是前往魏博進奏院求見盧杞,道明自己跟李汲是老交情,進而通過盧杞,秘密跑來謁見李適。
李適知道這個嚴莊,往壞了說一肚子陰謀詭計,往好了說足智多謀,則他恰在此時來見自己,多半是要就儲位之事,幫忙出主意,以換取自家的光輝前程了。於是對坐說不上幾句,便直接引入了正題。
嚴莊勸慰道:“臣知殿下為鄭王受拜之事憂煩,然別命皇子為兵馬元帥,本有先例——如今聖在東宮時,肅宗皇帝便命李系……”
李適打斷對方的話,直截了當說道:“因而李系才起不臣之心,勾結廢後張氏,陰謀叛亂。”
嚴莊點點頭:“此正是臣要為殿下謀劃者。往日史氏據關東為亂,國家聚集各鎮兵馬,不下三十萬眾,宣命往討,李臨淮(李光弼封臨淮郡王)請拜一天下兵馬元帥,肅宗皇帝乃命李系。然今東亂已平——雖有田承嗣悖逆,終小亂耳,且並未僭號割地——國家大敵,在於吐蕃,國本未立之時,殿下便為關中兵馬元帥。則今拜鄭王,亦當統禦關中諸鎮,何必號之‘天下’啊?”
李適想問:這是不是說明我爹有易儲之意呢?但咬咬牙關,還是忍住了,只是頷首:“先生請繼續說下去。”
“誠如殿下所慮,便聖人此舉,只為使皇子監控諸鎮,別無深意,亦難保鄭王因此,會否遽生覬覦儲位之心,更難保朝中謀圖倖進之輩,會否由此而依附於鄭王,廣其羽翼……”
“則孤當如何應對才好?”
嚴莊微微一笑:“不外乎進退兩策耳。所謂退,殿下自請遷入東宮,從此內外隔絕,閉目塞聽,只守孝道,不問國事,以期聖人之悟。然而,肅宗皇帝昔日便如此做,若楊氏不滅,安有靈武登基之事?今聖昔日亦如此做,終不能阻李系飛蛾撲火,使兄弟之間,反目成仇。則退計是將儲位乃至性命都寄於上天耳,若天無心,祖宗不憫,終必罹禍……”
李適覺得吧,這昔日叛臣的言辭越來越危險了,可還是忍不住想繼續聽下去:“進策又如何?”
嚴莊將聲音稍稍壓低了些:“進便要爭!太宗皇帝、玄宗皇帝的寶位,非退而可得也。”不等李適開言駁斥,便急忙解釋:“自然,臣之意,並非要殿下行玄武門、唐隆之事,殿下本就是皇太子,但保儲位,候聖人千秋萬歲便可,何必行險?”
李適心說你不勸我搞政變就好啊……話說這事兒我也不是沒琢磨過,問題就目前的局勢,環境而言,毫無機會,我可不想在我唐謀篡而被廢的太子名單上,再多添一行。
於是笑笑:“孤不好弄險,正要問先生持重之策。”
嚴莊乃正色道:“曩昔聖人、國本之下,最重者是宰相,而今則是藩鎮,若殿下有強藩相助,鄭王必不敢起異心!”口中只提鄭王李邈,其實包括盧杞在內,誰都心知肚明,他其實是在說——那皇帝也不敢輕易更易儲位啦。
李適聞言,不由得斜瞥一眼盧杞。
嚴莊見狀,這才掀開底牌:“臣固知李魏博與殿下是至交,奈何所在太遠。若李魏博西歸,守涇原、邠寧,哪怕身在朔方,將強兵以禦蕃,都足堪為殿下之援。臣亦知曉,李魏博深恨蕃賊,有肅清西陲之志,則殿下何不助其達成心願哪?河北即便糜爛,不過一時;國本牢固,可致百年太平。”
言下之意,倘若這江山社稷將來落不到你手上,你還管河北諸鎮是不是跋扈,甚至於是不是割據作亂幹啥呢?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他雖非嫡子,卻是長子——李邈雖為崔妃所出,終究崔妃早逝,且在李豫登基後並未追封為皇後,則李邈少年失恃,理論上也無可與李適相爭。肅宗時代,李適以皇長孫的身份便倍受乃祖寵愛,其後宮變,李亨崩而李豫繼,李適在其中也立下過汗馬功勞,因而在多數臣僚設想之中,他是天家繼承者的不二人選。
由是從寶應元年便陸續有臣子上奏,請聖人立國本,不管是明言是暗示,候選人都只有皇長子李適一個。
李豫則一直拖著,初封李適為魯王,又改雍王,命為天下兵馬元帥,使出討史朝義,貌似合情合理——這若是做了太子,就不可能領兵征戰啦,則事先讓李適建下大功,豎起威望來,再立國本,也是為他好啊。再者說了,今聖在肅宗朝做皇太子之前,不也當了好一陣子的元帥嗎?
然而等到史朝義授首,李適奏凱還京,李豫的一系列騷操作就讓人瞧不明白了:拜為尚書令,這是一個只有太宗李世民潛龍時做過的職務,似乎暗示李適當為國本;但與郭子儀、李光弼等同賜鐵券,圖形淩煙閣,又是啥意思咧?
儲君儲君,將來的天子,他需要鐵券嗎?他能上淩煙閣去跟功臣們擠一塊兒,受後世兒孫的禮敬和緬懷嗎?
於是群臣進奏紛呈,全都直接指名道姓,雍王是陛下長子,又有大功於社稷,請立為皇太子。李豫拖了好幾年,被逼不過,才終於在廣德二年正式冊立了李適。然而他卻以東宮太過冷清為由,不讓李適搬進去,而使其仍與兄弟們並居十六王宅。
李適本人對此倒是很樂意的,他才不願意跟老爹當年那樣,圈禁東宮,等同囚徒呢。
皇太子在十六王宅,異常謹慎地與朝臣們相結交,為自己厚植黨羽,鞏固根基。楊綰、李棲筠曾經因此事勸諫過他,李泌也多次暗示,李適卻始終不改素行。
——我是皇太子啊,跟朝臣結交怎麽了?只要別太過份,就不算逾矩,父皇都沒說啥呢,你們用得著反覆規勸嗎?
可是如今,他對自己往日的行為不禁有些懊悔起來——是不是我刺激到了老爹啊,他才突然間毫無先兆地,竟然拜老二為天下兵馬元帥?老爹是在敲打我,警告我,還是真起了廢長立幼之心?!
正在宅中徘徊難決,不知道要不要變更素行,以及從此裝傻扮癡能不能挽回老爹的信任,突然門上來報,說:“魏博進奏官盧杞求見。”
李適還真猶豫了一下,要不要見盧杞。再一琢磨,自己曩日間與盧杞常有往來,且與李汲交好之事,那是街知巷聞啊,這若是驟然割斷聯系,會不會反致乃父之疑啊?尤其李汲是李適為數不多可以深信無疑的臂助,並需要通過他去拉攏李泌,若是由此生了嫌隙,未免太劃不來了……
因而沈吟少頃,便命:“想是魏博有要事,須我襄助向聖人進言——喚他進來吧。”
時候不大,盧杞領一人來至堂外,報名而入。
李適每次見到盧杞,都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當初在定安行在時與李汲的初會。想當初李汲護著李泌自潁陽而來,李輔國引李泌去謁見李亨,留下李汲一人在院中等候;李適本在李亨身邊,卻也被轟至殿外,於是見到了李汲,便問:
“聖人與父王召見長源先生,不許我侍坐,我聽說先生還有一個兄弟,故此過來瞧瞧,誰想……嘿,長源先生神仙一般人物,怎麽會有這種相貌平庸的兄弟呢?”
李汲當時還不認識李適,當即毫不客氣地反問道:“閣下讀過書麽?”
“你什麽意思?”
“豈不聞‘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,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’?”
其實吧,李汲雖然論儀表只是中人之資,但自從胡子越留越長,官也越做越大,勤習弓馬,久歷沙場之後,身上的威嚴氣度日盛一日,再配合上他足夠健碩的體格,而今若再相見,李適絕不會說他“相貌平庸”了。
然而李汲幕下的進奏官盧杞卻不同,這人臉上的胎記是硬傷,哪怕將來有一日能夠身登臺閣,手握權柄,估摸著仍難逃一個“醜”字。李適初與之相見時,心裏也難免有些膈應,但考慮到他是李汲的部下,且是李泌的妻弟,遂盡量克制,不使厭色表露於外。但是見過幾面,談過幾場之後,他卻發現這位盧子良先生胸中實有丘壑啊,怪不得長衛要授予他居京聯絡的重任了——就此親密日甚。
若非如此,李適正在檢討自己素行的關頭,倘是魏博別派人來,說不定就真給回絕了——有信留下,天色將晚,人便不必見了。
可是盧杞身後跟隨一人,天不甚冷,也無雨雪,竟然戴著兜帽,遮住了半截面容——此人是誰?這究竟是什麽意思?
尚未開口詢問,盧杞先朝上一叉手:“臣有重要軍情稟報殿下,還請殿下暫且屏退左右。”
李適心中疑惑,卻還是一擺手,命侍從、宦官們盡皆退下,然後緊盯著盧杞身後之人:“這位先生,可該露出真容來了吧?”
那人這才掀起兜帽來,隨即叉手致禮:“數載不見,殿下貴體仍甚康健,臣不勝之喜。”
李適定睛一看,不禁愕然:“先生回京了?幾時回來的?”
“臣在三月前任滿回京,吏部守選,然身份特殊,實不便直來拜謁殿下,無奈才請盧君通傳,還望殿下恕罪。”
李適雙眼略略一瞇:“先生此來,必是有以教孤了——請坐。”隨即輕嘆一聲:“區區九品,實在是委屈先生了。”
這神神秘秘,跟隨盧杞到來之人,確實只是個從九品上的青袍小吏,為集州難江縣尉。但他原本的仕途可並不慘淡,曾仕偽燕為丞相,封馮翊郡王,降唐後亦任三品司農卿——此人名叫嚴莊。
嚴莊任司農卿時,表面上不朋不黨,卻暗中通過崔光遠,與李適走得很近,甚至於為其謀劃固本之計。其後李適與李輔國攜手,作為利益交換,罷黜了劉晏,弄死了康謙,同時也把嚴莊給出賣了,嚴莊這才被貶為區區一縣之尉,幾乎在煌煌大唐的官僚體系中墊底。
李適曾經還有些感覺對不起嚴莊,但時移事易,他逐漸地也將此人徹底淡忘了。且即便不忘又能如何呢?嚴莊身份特殊,李適必須避嫌,絕不可能幫他在乃父或者朝臣面前說好話啊。
李適雖雲結交朝臣,其實行止還是相當謹慎的,有三類人,他盡可能地不碰,以免遭致乃父疑忌:一類是宰相及各部寺的實權重臣,別說皇太子了,哪怕普通皇族與重臣走得太近,都易招致不測之禍;二是禁軍將校,皇太子插手政務還則罷了,若是插手軍事,必然自蹈死路;三是那些名聲不佳的臣僚,自然也包括了絕大多數的安史降吏……
看起來,嚴莊也很清楚這一點,因而回到長安之後,才不敢大搖大擺跑李適府上來,而要通過盧杞,掩人耳目,秘密來見。
嚴莊是難江縣尉任滿之後歸京的,吏部守選。唐朝官員理論上皆有任期,期滿則若無特殊情況——比方說朝命留任,或者急須轉為他官——都必須還京守選,前後兩任之間,會有一段有品無官的“待業”時段。
至於這時段的長短,則從一選到十二選不等,一選即為一年。一般情況下,品愈高則選愈少,如三品以上,往往半年都不必等,朝廷必須給予新的任命;而至於八九品的小吏,則普遍在三到五選之間。
此外還有兩個特例,一是宰相及各部寺的主官,吏部管不到;二是節鎮幕僚,理論上只是臨時差遣,不算正式官員,因而無論從一鎮跳往另一鎮,或從朝臣轉為幕臣,從幕臣轉為朝臣,都不必守選——前兩者也不歸吏部管,至於後者,既為節鎮僚屬,那就算你已經待過業了。
嚴莊的情況比較特殊,若按他曾經達到過的品位,其實最多一選,便當有所任命;若按他才剛交卸的難江縣尉之職,則可能要等上個三五年。但三五年不是下限,理論上吏部閑著你整整十二年也不違制度啊,嚴莊自命無援無恃,又有曾仕偽燕的汙點,說不定真要等上十來年了……
那到時候自己還能當官嗎?理應退休了吧!
他也曾一度起過退隱之心,卻總歸不甘心——我曾為一國執政,那在唐也起碼得再弄件紅袍穿穿吧?若僅以九品致仕,晚年再無尊榮。
正在猶豫之際,忽聞鄭王李邈被拜為天下兵馬元帥之事,嚴莊不禁仰天大笑——我的機會終於來了!於是前往魏博進奏院求見盧杞,道明自己跟李汲是老交情,進而通過盧杞,秘密跑來謁見李適。
李適知道這個嚴莊,往壞了說一肚子陰謀詭計,往好了說足智多謀,則他恰在此時來見自己,多半是要就儲位之事,幫忙出主意,以換取自家的光輝前程了。於是對坐說不上幾句,便直接引入了正題。
嚴莊勸慰道:“臣知殿下為鄭王受拜之事憂煩,然別命皇子為兵馬元帥,本有先例——如今聖在東宮時,肅宗皇帝便命李系……”
李適打斷對方的話,直截了當說道:“因而李系才起不臣之心,勾結廢後張氏,陰謀叛亂。”
嚴莊點點頭:“此正是臣要為殿下謀劃者。往日史氏據關東為亂,國家聚集各鎮兵馬,不下三十萬眾,宣命往討,李臨淮(李光弼封臨淮郡王)請拜一天下兵馬元帥,肅宗皇帝乃命李系。然今東亂已平——雖有田承嗣悖逆,終小亂耳,且並未僭號割地——國家大敵,在於吐蕃,國本未立之時,殿下便為關中兵馬元帥。則今拜鄭王,亦當統禦關中諸鎮,何必號之‘天下’啊?”
李適想問:這是不是說明我爹有易儲之意呢?但咬咬牙關,還是忍住了,只是頷首:“先生請繼續說下去。”
“誠如殿下所慮,便聖人此舉,只為使皇子監控諸鎮,別無深意,亦難保鄭王因此,會否遽生覬覦儲位之心,更難保朝中謀圖倖進之輩,會否由此而依附於鄭王,廣其羽翼……”
“則孤當如何應對才好?”
嚴莊微微一笑:“不外乎進退兩策耳。所謂退,殿下自請遷入東宮,從此內外隔絕,閉目塞聽,只守孝道,不問國事,以期聖人之悟。然而,肅宗皇帝昔日便如此做,若楊氏不滅,安有靈武登基之事?今聖昔日亦如此做,終不能阻李系飛蛾撲火,使兄弟之間,反目成仇。則退計是將儲位乃至性命都寄於上天耳,若天無心,祖宗不憫,終必罹禍……”
李適覺得吧,這昔日叛臣的言辭越來越危險了,可還是忍不住想繼續聽下去:“進策又如何?”
嚴莊將聲音稍稍壓低了些:“進便要爭!太宗皇帝、玄宗皇帝的寶位,非退而可得也。”不等李適開言駁斥,便急忙解釋:“自然,臣之意,並非要殿下行玄武門、唐隆之事,殿下本就是皇太子,但保儲位,候聖人千秋萬歲便可,何必行險?”
李適心說你不勸我搞政變就好啊……話說這事兒我也不是沒琢磨過,問題就目前的局勢,環境而言,毫無機會,我可不想在我唐謀篡而被廢的太子名單上,再多添一行。
於是笑笑:“孤不好弄險,正要問先生持重之策。”
嚴莊乃正色道:“曩昔聖人、國本之下,最重者是宰相,而今則是藩鎮,若殿下有強藩相助,鄭王必不敢起異心!”口中只提鄭王李邈,其實包括盧杞在內,誰都心知肚明,他其實是在說——那皇帝也不敢輕易更易儲位啦。
李適聞言,不由得斜瞥一眼盧杞。
嚴莊見狀,這才掀開底牌:“臣固知李魏博與殿下是至交,奈何所在太遠。若李魏博西歸,守涇原、邠寧,哪怕身在朔方,將強兵以禦蕃,都足堪為殿下之援。臣亦知曉,李魏博深恨蕃賊,有肅清西陲之志,則殿下何不助其達成心願哪?河北即便糜爛,不過一時;國本牢固,可致百年太平。”
言下之意,倘若這江山社稷將來落不到你手上,你還管河北諸鎮是不是跋扈,甚至於是不是割據作亂幹啥呢?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